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补偿心理 (第4/5页)
件事都需要充沛的时间。 要说拍合影还好说一些,拿着钱去“华夏”或是“大北”直接交钱就行,当时离“五一”还有二十天呢,时间满够。 关键是行头问题却比较让人为难。因为当时能买到的成衣种类实在是太普通了,布料倒是有好的,可好的裁缝却又难寻。 像京城最有名的制衣店,排在第一号的当然就是“红都”了。(原名“波纬服装店”,“运动”中改名“红都”。自1967年至1997年,在逐渐恢复老字号的过程中,既恢复了“波纬服装店”的店名,也未更改红都店名。因为如同七十年代以前的“波纬服装店”,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使“红都”本身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它不但是建国后由沪海迁京二十一家服装店中仅存的一家。而且从1957年起就一直承担着为国家领导人制衣的工作。 但一来“红都”门槛太高,有限的人力资源只为领导干部和外宾服务,小老百姓人家恕不接待。 二来即使能找着门路,可由于人家业务繁忙,等待的时间过长。真等衣服做出来至少也得俩月之后了,实在是不赶趟啊。 不过没关系,别忘了观音院东院可还有个内务府广储司衣作世家的苏慎针呢。 若真论手艺,比起这位当年做一身衣服够吃一个月的“苏裁缝”来,“红都”的裁缝也得磕头叫师傅,他做这么两身新衣当然不在话下。 于是洪衍武带着常显璋和顾凌烨就先去挑好了布料,然后他们就直接去了“苏裁缝”家里。 老苏也不推脱,现场量完尺寸直接让一个星期来取衣服。至于代价嘛,老苏哈哈一笑就开了个玩笑。 他说就冲常显璋当年管教洪衍武,让全院儿过了两年安生日子,自己就欠他一份儿,如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