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任我行之二_第213章:重用贤能,天下归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3章:重用贤能,天下归心 (第1/8页)

    上回讲到崇祯帝利用“寄魂分身”治理朝政,并借助太祖“洪武皇帝”之威,参考了“永乐盛世”整合资源。

    说起那通过“靖难之役”篡逆而起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为被后世颇多指责,登基之后倒行逆施,和大肆屠杀“建文帝”旧臣的行为招致抨击之外,历史学家对其在位22年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明朝“永乐年间”的整个国家财政年收入平均起来约为3000万两白银!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大搞“外贸垄断”,狂赚西洋人的钱,也不过才将财政年收入提高到3700万两银子而已,因为“靖难”之后,中原已糜烂。

    但是,在朱棣登基后,参照“南京”城防来营建北京城,并先后五次北征蒙古,四次南征交趾,征服辽东,稳定西南,疏通并新开运河,派遣郑和下西洋,修建“武当山”的“道教祖庭”,同时还要修“永乐大典”。

    上面说提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但却少有人敢称永乐朝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因这其中不得比提一个人被海内外诸多明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大账房”的名臣——夏元吉。

    其实,以上种种原因都可归根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能使磨推鬼”。在这个集列朝所有“宏图伟业”于一身的时代,列列伟绩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更何况明朝商品经济发达。

    夏元吉升官为“左侍郎”数月后,于永乐元年(西元1403年)四月,收到了他任上后的第一个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时的江南,是大明朝物产最为丰富之地,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乃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