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7章:行脚僧之言 (第1/6页)
上回讲到朱由校飞天万里找到了徐霞客,并与他的“驴友”静闻和尚一起重温了自己旅游一生的经历。 但斯人已去,阴阳两隔,眼泪已无济于事。徐霞客记起静闻生前最挂念事,于是自言自语:“我志不得达,死愿归骨于鸡足山。”徐霞客打算替自己的这位“驴友”实现愿望,于是擦干眼泪,继续旅程,背上他的经书和骨灰匣,继续负重前行着,历时一年之后,终于将这位挚友的骨灰安放在了“鸡足山”的“悉檀寺”。 离开“悉檀寺”时,徐霞客仰天长啸,吟诗送别这位旅途知音:“黄菊泪分千里道,白茅魂断五花烟……” 至于最后一位“驴友”,非常特殊,因为她从未出游,但对徐霞客的所见所闻都了如指掌,而且,徐霞客的一切旅途开销,都是她无私支持。她就是这么个“神秘人物”,除非她愿意现身,否则徐霞客也没辙。 早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西元1601年),十五岁的徐霞客参加“童生考试”落榜,这本来是一件让父母震怒、家族蒙羞的事,但是母亲却毫不在意,反而安慰儿子说:“没事,你志不在此,所以不要放在心上。” 徐母很早就察觉到,她这个儿子注定与科举无缘,这倒不是徐霞客脑子笨不适合读书,相反,据教书先生们所说,少年徐霞客非常聪慧,并能举一反三,只可惜的是,孩子对《四书》、《五经》不太热情。 这在徐母的预料之中,自从几十年前“唐伯虎作弊案”震动整个大明朝的之后,与唐伯虎一起受罚的徐经就被“终身禁考”,自感冤枉无处申诉,最后抑郁而死,所以徐家后代都对科举深恶痛绝,整个家族都弥漫着厌考的气氛。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喜欢到处旅游便是例子,让徐家靠科举光大门楣看来是不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