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任我行之二_第266章:茅山派闾山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6章:茅山派闾山派 (第2/6页)

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也。”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救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汉朝初期,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长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皆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哥仨寻山修道,欲追求长生不老。

    兄弟三人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

    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此山为“三茅山”。于是,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而“三茅真人”也欣然前往,居于“句曲山华阳洞”。此后,经真人们所救治,病愈者有数百人。

    “三茅真君”仙逝后,百姓感恩戴德,便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便被改称为“南茅山”,而江北“三茅山”则相应地被改称为“北茅山”,简称“茅山”。于是,在此修道者称“茅山派”,传承“茅山道法”。

    “茅山派”道士们坚信自己的祖师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