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6章: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第5/6页)
思想流入汉地。但一直到密教时期,佛教才开始集中流入藏地。而这其中。佛教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部派佛教”时期,即“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开始出现不同。 当时,佛教主要由“大众部”(大乘佛教)和“上座部”(小乘佛教)两个部派组成。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后,两个部派又分裂出了十数个支派。但是,两“部派”的基本格局并未变更,一直延续至今。 “”佛教”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大乘佛教”辉煌时期。当时,部分佛教徒同时吸收了“大众部”和“上座部”的理念,杂糅形成了所谓的“大乘佛教”(渡人渡己),并将其余所有原来的“部派佛教”主观上刻意称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认为“佛法造诣”不够,比如“准提佛母”化身“菩提老祖”隐居“灵台方寸山”偷偷传道。 “佛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则是“大乘佛教”的分裂阶段。这一时期,“大乘佛教”分裂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派。“中观学派”又称“大乘空宗”,提出了“假有性空”的观点,认为世间一切皆虚妄与不真实。 “瑜伽行派”则又被称为“大乘有宗”,提出了“万法唯识”的观点,认为世间其余事物都是虚妄的,但“意识”是真实的、永恒的,即“意识不灭,精神永存”,相当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意识决定物质。 “佛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则是“密教”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徒”融合了“婆罗门教”的思想,创立了“密教”或“密宗”,以试图将宗教哲学神秘化,比如“印度教”的“性力派”所崇奉的神灵为“湿婆”,对佛教影响大。 “汉传佛教”和“藏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