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明生病了 (第6/7页)
或几十倍也改变不了血液的红色。可是这种白细胞异常增加病人的血液经过静置、沉淀或离心后,可以发现管中有白色物质,分层后血液的中层或者中上层呈乳白色或牛奶状,甚至有少数病人血液不经沉淀,颜色外观会略显得发白,这是由于本身颜色就“白”的异常白细胞增多的缘故。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白血病都表现为白细胞增高,也可以表现为白细胞数不增加或减少。” “国外对于白血病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1827年,一位发国医生描述了一位63岁的花匠,临床表现为腹胀、发烧、乏力,住院不久即死亡的病人,后经尸检发现肝脾有明显肿大,粘稠的血液上有白色脓样的白膜。” “1845年,当时年仅24岁的得国病理医生鲁道夫·魏尔啸在显微镜下对此类病人的血液进行观察,发现该患者血液成分中有很多无色或白色的小球体,他当时称该病为“whiteblood”即“白血”。几乎同时,贝内特也初步报道了这种疾病,他称之为“白血细胞病”。” “1847年,韦德正式提出了“白血病”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种病,意思是“白色的血液之病”,即“白血病”。由于当时还没有细胞染色,韦德对这些白色球体的来源设想为可能来自血液、淋巴和血管壁,并认为来自淋巴的可能最大。并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且他认为白血病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以脾肿大为特点,另一种则主要表现为淋巴肿大,并于1856年提出了将白血病分为脾型和淋巴型二型。后来裴德也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但他在解释白细胞来源时,却遗憾的错误认为是来自浓血细胞。而韦德却正确地指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