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四百九十七章 准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七章 准备 (第5/10页)

举子作诗赋时检核用的。“有司犹给《礼部韵》”,殿试官尚且不知道这年殿试要改试策,说明此次殿试试策是神宗的临时决定,有点像“突然袭击”,很是鲁莽。熙宁四年贡举新制颁布,诗赋取士被废除,此后的殿试就更不可能试赋了。

    哲宗即位之初,高太后主持朝政,旧党人物重回权力中枢,恢复祖宗旧制成为元祐时期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一时期,诗赋取士在解试、省试中得到了有限度地恢复,殿试的变革却较为迟后。

    绍圣元年的殿试本要试赋的,但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终于得以亲政。久被压抑的哲宗对元祐学术异常厌恶,绍续熙丰新法成为他亲政后的主导方针。就在绍圣元年三月,哲宗“诏今次御试举人依旧试策。”元祐八年的诏书成为一纸空文。哲宗绍圣之后以及整个徽宗朝,新党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诗赋取士被完全取缔,律赋被驱逐到了考场之外。南宋科举大致是以经义、诗赋分科取士,但“殿试策如之”,不再试赋。

    概括地说,《宋会要辑稿选举七》对宋代殿试试赋的记载是十分精确、完备的。宋代殿试试赋就是始于太祖开宝六年,终于仁宗嘉祐八年,这中间每一次的试赋题目都可以用“编年体”的形式罗列出来。

    “不管如何,我一定会尽力的,最起码是不会落选就是了。”陆垚最后朝着韩韫玉说了这样的一句。

    与此同时,鸟巢体育场正式的关门了。在第一届新蹴鞠大赛结束后,可以说鸟巢体育场就暂时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了。

    不过,今天的退场倒是进行了很长时间。毕竟皇帝赵祯亲自到场,他自然是要第一个离开的。同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