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应不负[民国]_分卷阅读2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3 (第4/4页)

里,我们一边幻想着华夏仍旧是世界强国,一边对洋人们俯首称臣。我们用最后的假象来遮掩我们的懦弱,用最后的假象来成全我们可悲的自尊。我们对这样一个假象赖以生存,所以当谢锦颐先生将这个假象打破以后,我们便理所当然的指责她残忍。没错,我们是懦弱的。”

    ……

    生活在上海的如许多一流文人们,在谢锦言的领导下同时站出来为锦颐发声,其效果不得不说是惊人的。他们的底蕴是深厚的,在他们的身后,总有着很多对他们极为推崇的读者。当他们开始愿意为锦颐发声的,那便是他们身后的读者愿意深思的开始。

    于是,在那些愿意回首反省的读者们深思过后,支持着锦颐和的人便不知不觉的多了起来。虽然那些对锦颐和或怒或骂的言辞仍旧占据着上风,但两者之间也隐隐有了一种分庭抗礼的趋势。

    而这种趋势,是在四天之后陡然结束的——

    华夏诸多的一流文人们虽然有许多都生活在上海,但是要说这些文人们为了某一件事而一齐发声,却绝对是个稀罕事儿。所以渐渐地,关于“谢锦颐先生和这篇文章究竟是对是错”的问题,便也慢慢进入了国内其他各省人民的视线里。

    或许也是因为这篇的批判意味太过浓烈,当住在北京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过后,便有卢瑟的学生特意拿了印着的报纸,去请卢瑟赏评。

    谁知卢瑟看了之后,连向来严肃刻板的面容都轻松了许多,对着那份印着的报纸连连点了几下头,心情颇佳的对着自己的学生赞了一句,“近年来的批判性文章里,我看的也不算少,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