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客_第3章 公元756年夏天,城市在细雨中倾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公元756年夏天,城市在细雨中倾倒 (第8/10页)

宝三载(744年),四十出头的高适还是无所事事的一介白衣,与李白、杜甫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射猎论诗,饮酒观妓,同是天涯沦落,一度引为知己。但那都是从前的事情了。记忆可以随结果篡改,他必须劈开过去的自己走向妄想了一辈子的辉煌。

    至德二载(757年)的二月十日,在润州准备渡江的李璘忽然看见江对面扬州江边树起“讨逆”大旗,延绵江岸。他惊惧非常——去年十二月,他率水师下扬州是老皇帝玄宗的命令,按肃宗登基的册命约定,“奏报难通”的江南地区,依然归玄宗管辖,他下扬州的事情,父亲也必定已经通报哥哥。他的水军在抵达当涂时曾经遭到吴郡采访使平牒回信——在官方文书上不敬称,直呼其名。他原以为这只是地方势力的不逊,没想到,是皇帝镇压“叛乱”的前奏。永王李璘还没反应过来,他的部将已经率士兵反叛,归顺朝廷。李璘一路逃向长江上游,最后在江西大庾岭被乱箭射死。高适甚至还没来得及动用他的水军。

    远在成都的玄宗听说肃宗与永王起了冲突,急急降下诰书,顺着肃宗的意思痛骂永王,将他贬为庶人。只希望能拦住肃宗,保下李璘一条命,但依然晚了一步。

    李璘死后,新皇帝用实际行动将老皇帝那道“奏报难通”时由上皇处理朝政再通知皇帝的诰书扔进了垃圾桶。李亨知道,他既然杀死了李璘,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他必须牢牢保有这顶天子的冕旒(liu),除去挡在他和上天之间的任何人——特别是他的父亲。老皇帝拿回权力的任何可能,都是他的死路。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肃宗在回纥骑兵帮助下收复长安。又有人建议,应该乘胜追击,直捣安禄山老巢范阳、平卢。肃宗思索良久,没有点头。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很快,老皇帝在成都收到儿子收复长安的捷报,还有一封信。信里说:您赶紧回到长安来,我把皇帝位置还给您,我还是做我的太子。

    * * *

    九

    李隆基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住在兴庆宫。登上兴庆宫东南角落的花萼相辉楼,可以俯视市民来往闹市,可以听见岐王家里玉帘叮咚作响。甚至暮色降临后依然可以看见宁王宫中彩绘木雕矮婢手执彻夜不灭的华灯,自昏达旦。

    唐代皇帝在长安,要么住在大明宫,要么住在太极宫,只有他破例住在闹市里的低洼吵闹的兴庆宫。在大明宫里,他的祖母武则天杀死了他的几个叔叔伯伯,伯母韦氏杀掉了丈夫唐中宗李显,受尽中宗万千宠爱的安乐公主很有可能也是同犯。他做太子的时候,姑母太平公主曾经打算杀掉他,但被他抢先一步,赶去蒲州。而他的父亲睿宗皇帝冷漠地旁观自己的meimei与儿子生死相搏。重重叠叠的家族记忆如同鬼魅,游荡在那两座冰冷宫殿每一寸空气里。

    他不同。他是生机勃勃的长安城里的一部分,被他的兄弟们围绕。继位之后,把自己在隆庆坊的旧宅改成了兴庆宫,在胜业坊赐宁王、薛王宅邸,赐申王、岐王住在安兴坊,如此,几个兄弟便环绕兴庆宫住着。他将兴庆宫的东南角楼取名“花萼相辉楼”,寓意兄弟之间如花萼与花瓣一般同气连枝,相亲相爱。

    李隆基还做临淄王时,他的伯伯唐中宗李显蹊跷死亡,韦皇后专权。为了替李唐皇室夺回政权,他带着兄弟们策划“唐隆政变”。进宫诛杀韦皇后的那天夜里,李隆基与兄弟们躲着等待时机。二更鼓后,仰头望去,“天星散落如雪”。司马光在写作《资治通鉴》时在这里放慢速度,选择这一夜作为李唐皇室最宏大一段历史展开前浪漫的转场。

    李隆基定下决心,这个父子相残,兄弟阋(xi)墙的“传统”必须终结在他手上。薛王生病,李隆基亲自煮药,不小心燎着了胡须,并不以为意,他想着,只要薛王喝了药能痊愈,几根胡须不算什么。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李隆基泰山封禅。一般的封禅程序有三次献礼:皇帝“初献”,公卿大夫“亚献”与“终献”。“亚献”与“终献”的人选代表了权力与朝野的尊重。这一次封禅,李隆基选定“亚献”为他一辈最长的堂哥李守礼,“终献”是他的大哥宁王李成器,以显示他对兄弟们的友爱。玄宗朝,在学校开儒学,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天宝二年(743年),诏令规定天下民间必须家藏《孝经》一本。

    但亲情与背叛已经缠绕过紧,挂在墙上的弓,盘在井边的绳,都是蛇的影子。他爱女儿,想给她最盛大的婚礼。他预想那夜长安城里坊门洞开,从皇宫的兴安门起,她装饰着鲜艳雉羽的翟车经过的每一条街道都将被巨大的灯笼照亮,过于明亮的灯火燃起夜色,甚至道旁成片的树荫也因此干枯。他的朝臣们激烈反对:陛下想仿照太平公主当年婚礼的规格,这恐怕是不祥的预兆。他想立宠爱的武惠妃做皇后,朝臣们依然激烈反对:陛下,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女儿,李唐与武氏不共戴天,怎么可以再有武氏女人做国母?太子又不是她的儿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