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日军增兵。 (第5/6页)
,成立空军指挥部,司令陈海华。大队长,高志航。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事变的基本方针为: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与日本直接交涉,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国际联盟,期待国联及“非战公约”国出面对日本施压。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即向国联报告事件情况,提出申诉,同时照会美英等国政府,请国际组织主持公道,希望国际各国深切关注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同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 9月21日,委员长回到南京,召集吴稚晖、张静江、戴季陶、邵元冲等会商处理方针,主张对日避免扩大战争,向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签字各国申诉,求得公平的决断。同日,中国政府代表向国联秘书长提交照会,请求国联“立采步骤,阻止情势之扩大”9月22日,委员长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上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9月23日,张学良派万福麟、鲍文樾到南京,委员长接见他们时说:“倭人狡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再次强调了不与日本直接交涉,幻想依靠国联的主张。 与此同时,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其他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如黑龙江省防军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第二旅旅长苏炳文,以及吉林省边防军的团长冯占海、第二十七旅的营长王德林、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民、黑龙江省防军参谋长谢珂等,他们的队伍后来与各地地方武装会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