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上海滩_第三十四章,进军苏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进军苏联。 (第4/7页)

约夫率军到达﹐以此地作为俄国西伯利亚第十三边防营的屯营地﹐建立军事哨所﹐并以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头目哈巴罗夫的名字将伯力命名为哈巴罗夫卡。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伯力被沙俄割占。1883年﹐沙俄又将哈巴罗夫卡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地区最早为中国达斡尔部落世居地,此地水产丰富,以盛产大马哈鱼、鳇鱼等特产而闻名。随着清中后期关内移民的到来,此地由山东人建成了小渔港,当地人俗称“伯力屯子“,官方称“伯力“。伯力屯扼守两江江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南可由陆路至日本海,向东可由水路抵鄂霍次克海,控制了此地就控制远东,沙皇俄国对伯力及周边地区觊觎良久。占领黑龙江以后,俄罗斯的侵略变本加厉。穆拉维约夫与奕昕刚签完《瑷珲条约》便带领阿穆尔哥萨克开始在乌苏里江右岸图勒密山等地盖房修道、建教堂、广为移民,并安设炮台,架设要塞炮。同时将此地以前伯力改名的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为哈巴罗夫卡。1859年春,穆拉维约夫继续在乌苏里江以东积极推行武装移民政策,擅自建立了布谢村、上米哈依洛夫村、下米哈依洛夫村、伯爵村、亲王村等20个新村镇,居民点越建越密,人越移越多,哨所和村屯也从陆路设到兴凯湖。沙皇俄国此时距正式吞并伯力只差一纸契约。1860年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朝朝廷举朝外逃。沙俄外交代表伊格纳切夫假作“调停人“,一面挑拨英、法继续进攻北京,一面“帮“没来得及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