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5章 (第3/3页)
就是这塑料布不够了,需要去县城购买。” 最后,在村民集体投票的结果下,一致通过再建十三个大棚,采购塑料布的任务就交给了杜若,老支书还给他派了辆牛车。 杜若亲自赶着牛车拉着彦白,就去了县城。 彦白躺在车上盖着厚被子,依然觉得凉飕飕,但这牛车晃晃悠悠的还挺舒服。 买了足够量的塑料布回来,杜若这个角色下乡前家里给了不少钱,他现在手头挺宽裕的,就给彦白买了不少必需品。 贴身的衣服,糕点,还居然给他买了一瓶擦脸的润肤膏。 彦白…… 咋? 这算润滑油的回报吗? 材料齐全了,村民里很多青壮年都出来主动帮忙,帮着搭建大棚,帮忙照料蔬菜。 杜若无形中变成了统筹的角色,当然这刚好也是他擅长的。 八零年代的人确实很无私,不需要给谁分配任务。大家谁闲着,都会主动过来帮忙,每天干活的人是不愁的。 即使有十五个大棚确实不少,但是因为干活的人多,所以并不算累。 杜若认识了很多知青,随着了解的加深,也知道了他们一些切实的困难。 晚上,杜若与彦白躺在被子里纯聊天。 “彦白,你知道吗?咱们镇上有遗留知青大约三百人,他们有很多原因选择落户。 但他们没有什么根基,一切从头开始,生活普遍比村民们辛苦。 他们大多数都是初中或者高中学历,但每天种地,他们的知识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这些人的学识反而有些曲高合寡,成了不合时宜,有时甚至不敢表现出来,他们未必没有抱负,未必没有委屈。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上的困难和生活上的困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