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因势利导(十二) (第4/5页)
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大都城中,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用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经后海子而注入漕渠。因此,高粱河上游修造了很多水利工程,万磊只是派人在原有的河坝基础上稍加改造,就能做成水坝。虽然没有南方的大江大河的水利之便,不过也凑合能用了。 另外,水泥生产不只是要用来砌墙,以后还要用来铺设北平城内的各条道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所以更需要加大生产量。当然,万磊是不会向隋炀帝靠拢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他一向的准则。 刘夫人果然没有忽悠万磊,她离开才几天,就有一支晋商队从山西来到北平,这支商队贩来大批小麦,运回去了大批食盐,与此同时,还与北平的燕商达成协议,以后代为走私各种类如煤油蜡烛铁器等物,并以银子来支付。如此一来,顺天府也就有了“外贸”收入,银子不再是只出不进了。 有了银子,万磊当然不会让这些银子坐地生尘,水泥生产场就是燕商集资建立的。万磊不收专利费,只是约定头一年内水泥厂属于公有,所产水泥全部公用。第二年进行私有化,所产水泥一半作为公用,一半私人贩售。每过一年,征用的公用水泥量减少一成,五年之后完全私有化。 对于这种方案,燕商会全体成员都乐于接受,毕竟水泥厂是新兴行当,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注资,一年之后就能获利,六年之后就能得到一座设备完善的大厂子,这种坐享其成的好事,谁不乐意啊。 至于水泥厂是否真的能给人带来利益这个问题,他们压根就不担心。在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