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9.学田 (第2/6页)
然后从这往北,依次可分为五座庭院,礼门、仪门、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左右前后亭台楼阁错落有序,讲堂、学舍、考房、斋室并间,池塘、假山、小溪、花木纷呈。 整个府学布局严谨,既有气势宏丽的殿堂祠庙,也有美轮美奂的园林建筑,由此也体现了大宋的重学之风。 抛开为后世人多有诟病的‘武功’不讲,大宋在‘文治’上一直都做得很不错,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社会生活、工艺技术、制度、艺术等领域居于同时代最高水平,农业、手工业、商业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文化更是璀璨恢弘,独具风神,文史哲艺、医数地理等学科都有着非凡成就。 这些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使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封建时期的最高峰,说是空前绝后也不为过。 宋朝教育发达,各类官私学校数量众多,兴旺繁盛,从各方面来说,官学都占有最大的比重。 官学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向学生提供食宿,发放津贴,在兴学最巅峰时,全国‘士有所养二十万人’。 与前朝不同,宋时地方官学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已基本没有身份等级的限制,原则上来说,不分士庶,包括商贾工匠子弟在内,只要德行和智力符合要求,年满十五岁就能入学就读,年满八岁者则可就读小学,甚至居养院的孤贫少儿若是可教,也可以去小学内听读。 平江府富庶甲天下,这府学内的学生数量虽然比不过太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