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7章:关键是她相当耐骑 (第6/9页)
西突厥斗智斗勇、拼死博弈,这才令西突厥做出了一次次的让步。所以凭良心说,他是十分合格的君主。但是高昌百姓看不到他的努力、也不会理解他的苦衷和付出,只知道西突厥士兵牵走他们牛羊时,麴伯雅这个国王‘漠然’不管。” “这就是小国国王的悲哀,他们面临大国威胁之时,其实也是半点办法都没有。”杨集心中叹息,其实郝瑗说话,也适用于许多中原皇帝;这些中原王朝的皇帝,为了自身统治和百姓利益,长期与国内的各方政治势力斗智斗勇、拼命改革。 可结果是什么? 多是以身败名裂告终。 当代百姓不配合、不认同、不理解这些个皇帝,当他死了以后,留到后世的是昏君、暴君之名。 其实别说昏君暴君了,就连明君也是被处处否定。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杨坚了。 杨坚自己省吃俭用,他除了皇袍以外,连一件华丽的普通绸缎袍子都没有,但是对待功臣名将之时向来赏罚分明,一点都不吝啬,他个人的节省之举,却被写成罕见的吝啬皇帝。然而就是这个吝啬皇帝,十分大气的从私人宝库中拿出三百万匹绢布送给了有功官员、将士,此后年年掏钱奖励百官士兵、抚恤老无所依的老人和残疾人士,可是又被写成收买人心。 杨坚见冗官无数,撤并只有一两个县的州,之后又是从严治吏…也被说成多疑。 总之杨坚在被记载之前,必然先是“吝啬、多疑、猜忌、残暴”等等与性格有关的贬义词,然后才是与这些贬义词挂得上钩的各种制度。使后人读起史书来,理所当然的认为:杨坚都多疑了,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