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宋辽争地篇 (第3/7页)
太行山为中心分为两段。太行山以东,宋朝是河北路,辽国是南京道。分界点是白沟。就是今海河及其支流拒马河的故道。白沟是界河,这真是上上大吉!茫茫大地上以天然河流为边界,真是醒目显眼,只要它不像黄河那样经常改道,基本上就永远没争端。事实也正是这样。太行山以东的边界从没争执(除了契丹人一直耿耿于怀的关南之地之外)问题集中在太行山以西。太行山以西,宋朝是河东路,辽国是西京道,一眼望去,那可真叫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除非秦始皇复生,再修条长城,才能明确规定哪是宋朝、哪是辽国? 没法精确规定,就有了各种模糊事态的办法。在太行山西段,两国都在各自边境留出数里到数十里不等的土地,让它荒芜。两国百姓、军队,不得以任何借口进入。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冲突。这片空地就叫“禁地”“草地”“两不耕地”这样是不是就解决了问题呢?恰恰相反,事更多了!眼放着一大片无主地,谁看谁眼红。这里不能光说辽国的不是,宋朝也不怎样。从边官将军到有钱的财主,以各种借口利用荒地生钱。只不过像辽国这样明目张胆地勒索,就未免有些出格了。 出格程度有多大,直接关系到王安石到底有多卖国。在宋朝官方史书里就有三个不同版本:1《宋史 吕大忠传》王安石卖地500里。2《宋史 韩缜传》王安石卖地600里。3《宋史 韩琦传》王安石卖地700里… 到底哪个才对呢?有个原始资料,是3月28日宋朝资政殿上呈神宗皇帝的一份报告《所争界至地名白札子》。里边有这样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