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7章 鸡同鸭讲 (第3/6页)
生根本不懂三大电影节的评奖规则。如果一部电影不是彻底的悲情、而且是无解、无法救赎的那种,在评奖上会受到很大的劣势!” 另一边,乔英华连忙诉苦“可是您知道,溥yi先生最后是接受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改造,成了一位好同志、好公民。他是得到了救赎的,你们无视这个结局,非要写成悲剧,这不是抹黑了我们的伟大感化吗!” 顾骜示意双方都静一静“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你们对于剧情的故事主体、沿着自传原著《我的前半生》演绎,没有分歧?分歧只是在于最终的结局定性、是悲剧还是喜剧、主角是否悔改和救赎?” 贝托鲁奇第一个答应“是的,因为《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提到这一部分,我觉得我可以合理艺术演绎,毕竟这属于陛下的后半生。” 顾骜听了,微微有些纳闷,因为他依稀记得,历史上那部《末代皇帝》最后拍出来,貌似并不能算“处处透着无奈的悲剧”,最后溥yi确实是被改造救赎了。 可为什么如今这个贝托鲁奇却坚持不愿意体现救赎主题呢? 他似乎提到了,不够迎合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奖标准。 顾骜深思了一会儿,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了。 首先,贝托鲁奇对三大电影节的价值评判导向认识是非常准确的。 那伙欧洲学院派老爷们眼光非常毒辣,人家不但喜欢悲剧,而且只喜欢那种绝望的、到电影最后一秒也看不到救赎和出路的悲剧。 你主角的悲惨遭遇必须死得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