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9 (第3/4页)
使,可孙周自总角时期就酝酿起情谊可比金坚,是罕有的例外。眼见战事将至,不说吕布原就看重孙策,有带他随军出征、顺道领其父旧部磨合一番的意思,哪怕没有,燕清也会劝吕布将他带上。 周瑜留在庐江镇守,依上意兴修水利,开垦荒土,开建学舍,屯兵于民,光这些事务就能叫他忙得团团转了,哪怕还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叛变一事,也得先劝服孙策,再找充裕的借口,免做了世人眼中的背信寡恩之徒。 连这些胆略都拿不出,单纯为稳妥起见,就将才干绝伦的奇才束之高台,不仅暴殄天物,还愚不可及。 徐庶不再反对,这事儿便成了定论。燕清满意地在纸上标注后,道:“清闻季宁有一从孙,名议,因父早逝,随其去往任上,于任所进学。” 徐庶骤然听他提起这不管怎么看都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尽管心中不解,仍是认真回想片刻:“确有此事。” 一直置身事外的郭嘉则眼皮一跳。 燕清一脸正经道:“季宁于任上业绩颇丰,功勋累累,倏然调动,或另他生出不满之意,如此便不美了。清有意作出补偿,不若就亲自修书一封予蔡中郎,为其美言几句,也好促成一对师徒?”接着叹息:“不知如此可否叫季宁平息怒火,稍微满意了。” 徐庶愣了一愣,死活没想起燕清与蔡邕究竟见过一面没,怎就关系好成这样了? 半晌才道:“此法甚好。” 得以拜入似蔡邕这般德高望重的名师门下,是天下多少士人梦寐以求的事,只苦于无人引荐,连试试能否得其眼缘也没有途径。 纵使陆康有再多的不满,得了这份丰厚至极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