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60 战争的尾声(上) (第2/8页)
了一身冷汗,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李晓峰分析得一点儿都没错,在政 治局和军 委任命伏龙芝担任战场上的总司令时,大长老们其实对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一番争吵,具体的题目就是要不要马上就向德国挺进。 按照托派的理论,自然是需要向德国挺进的,德国之于托派的意义就是命根子,托洛茨基始终固执的认为德国就是共 产主义撬动世界的杠杆,只要拿下德国,世界大革命就不成问题。所以老托依然支持继续战斗,继续向柏林挺进,直到赢得革命的胜利。 如果这场讨论是在一个月以前开展的,那么毫无疑问,托洛茨基必然会获得全盘的胜利。那时候形势一片大好,红军看似无可阻挡。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虽然因为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神来之笔,扭转红军全盘被动的态势,甚至有将福煦歼灭在华沙的可能。 但是这场战役进行的之艰难,赢得之侥幸,让政 治局和中 央委员会的大佬们是冷汗淋漓。兵力占优势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差一点就被帝国主义的军队打崩溃了,差一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门又要被轰开了,俄国几乎又一次要面临兵临城下的危局。 这种沉甸甸的压迫感让中 央委员会中大部分大佬那过于亢奋的头脑终于冷静了一点,当他们仔细的审视和盘点了一下红军的家底,很悲哀的发现,红军确实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对手。跟对手相比红军显得很原始,很乏力。指望用这样一支军队去赢得胜利实在太过于勉强了! 冷静下来的各路大佬终于从托洛茨基之前描绘的那种近乎是天方夜谭一样的幻境中惊醒过来,仔细掂量了一番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马上就开展世界大革命似乎太勉强,如果执意如此甚至有断送俄国革命胜利果实的可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