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10 说局势 (第2/8页)
区司令部军需总监。 到了1917年9月,当科尔尼洛夫的叛乱被剿灭之后,为了拓展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克伦斯基便看中了这个军需官,一举将其提拔为总参谋长(典型的火箭干部)。 所以杜鹤宁此人对克伦斯基不是一般的感恩戴德,他上任之后,大力提拔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在军队中的军官,一举控制了所谓的军 队委员会,毫无保留的执行克伦斯基政府的一切命令。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得知科伦茨基被俘消息的他,立刻自任最高总司令,拒绝服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命令,拉拢搜罗了一大批反 革命份子,把前线大本营变成了反 革命的堡垒。 那一段时间,杜鹤宁宛然又是一个新的科尔尼洛夫,在国内,他受到了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立宪民主党的一致吹捧;在国外,英法美三国外长对他寄予厚望,直接拒绝承认苏维埃政 权的合法性,反而向全世界声明,前线大本营是俄国唯一合法的政权机关,杜鹤宁作为前线大本营的最高司令官,将得到三国的全力支持。 应该说,这种情况对列宁,对新生的人民委员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前线大本营控制着北部战线、西部战线、西南战线和罗马尼亚战线的全部军队,几乎掌握了俄国75%的武装力量。尤其是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北部战线和西部战线,大本营的力量更是近在咫尺,似乎只要杜鹤宁挥一挥手臂,就能让布尔什维克灰飞烟灭。 所以,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列宁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策反前线军队上,应该说,他老人家做得是极有成效的。在十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彼得格勒起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列宁就命令彼得格勒革 命军 事委员会通电各战线,各集团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