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43 所谓谈判 (第2/8页)
这个协议作为奥匈帝国国会议员的达申斯基也是同意了的),波兰摄政委员会无疑更有合法性。 也就是说,在1918年11月,波兰也出现了同时拥有两个政府的奇景。不过有一说一,达申斯基成立的那个波兰人 民共和国政府社会主 义属性还是很强的,该政府发布宣告,号召工人和农民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建设“独立且统一的波兰人 民共和国这一建筑”,让所有公民在这个国家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特别是良心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在改善社会条件的框架下,波兰人 民共和国承诺在工业、商业和制造业确立八小时工作制,将矿产和大型地产收归国有。按计划,这个国家未来将会成为议会民 主制国家。 很显然,达申斯基成立的这个政府,绝对不会让前波兰贵族、资产阶级喜欢。反正以华沙为首都的波兰摄政委员会拒绝承认神马波兰人 民共和国,他们更喜欢毕苏斯基,迫切希望德国人释放毕苏斯基。 新生的波兰才刚刚赢得独立就可能要面对一场内战,不得不说,这真是喜闻乐见。好在矛盾并没有全面爆发,在哈利.格拉夫.凯斯勒的调停下,代表着波兰最强大的两股政治势力的两位大佬毕苏斯基和达申斯基选择握手言和。 在此之后,达申斯基宣布辞职,而掌握有兵权的毕苏斯基一跃成为总统和陆军总司令。此后达申斯基却一蹶不振,只能生活在毕苏斯基的阴影之下。 比如1929年爆发的切霍维奇案,当时波兰财政部长加布列尔.切霍维奇被指控透支1928年的预算,将这笔钱送给了毕苏斯基领导的政府合作无党派集团充当竞选资金。 这样的行为既然惹怒了波兰议会中的其他党派,作为下议院副发言人,达申斯基倡导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