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61 事态发展 (第7/8页)
遇他们的拦截,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情报三:红十军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之所以不让他们参加战斗,是因为红军内部都对他们没有信心。 情报四:英国军队和伊朗军队还没有做好从里海撤走顿河志愿军的准备,向海边移动,是死路一条! 这四个情报无疑在浇了邓尼金一头凉水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向南逃跑似乎是凶多吉少,向里海靠近也没有用,似乎只能去捏红十军的软柿子,似乎希望还比较大? 当然,邓尼金也没有完全相信李尔文的情报,对于英国人,他发自内心的不信任。现实情况留给他的选择并不多,向北突围也不是哪里都能走的,在阿赫图宾斯克的东面是哈萨克斯坦的雷恩沙漠,往这个方向逃是死路一条,甚至只要他透露要穿越沙漠的口风,部队立刻就会溃散。 而径直向北直取察里津,似乎也不靠谱,红十军正从这两个方向杀出来,难道跟他们迎头对撞?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思来想去,邓尼金的眼睛锁定了一个小城市——察干阿曼。这座伏尔加河下游的小城市太理想了。离阿赫图宾斯克有一段距离,夺下小城渡过伏尔加河,有铁路和公路可以直接通向乌拉尔地区。 如果李尔文的情报是准确的,那里的红十军守军也应该不堪一击。你问邓尼金为什么不直取阿赫图宾斯克?简单,首先阿赫图宾斯克太大了,守军较多,而且离察里津太近。一旦被缠住,他可能被转身回来的红军包围消灭。 为了达成突然性,为了尽可能的保存力量,邓尼金选择了比较保险的察干阿曼。不过对于邓尼金的这个选择,后世的史书上是比较有争议的,因为这位指挥官很显然的没有看看是谁的部队在防守这座城市,因为防守这座城市的是米罗诺夫,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