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33 新战术 (第2/8页)
,吃亏之后立刻就开始想办法。比如他很快就意识到了维持红军那种排山倒海的冲锋战术没有任何意义,在敌人的机枪和大炮招呼下,这等于是送死。 攻击部队的阵型必须变为更加稀疏的散兵线,而且每个士兵都必须充分利用冲击地段上的遮蔽物,只有不断地互相掩护跃进式前进,才有可能突破敌人的防线。 经过实地考察,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一个编制60人的排正面冲击宽度必须达到300米,编制600人的营冲击宽度必须达到3000米。只有保持足够的距离才能够避免敌人优势火力的杀伤。 可能有同志会惊讶,似乎在电视上看到的战争片不是这个路数,英雄们猬集在一起嗷嗷乱叫的开始冲锋,几乎是人挤人人挨人。而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新战术,一个排正面宽度就是三百米,一个连少说也有九百米,二里地宽的距离上蹲百十条汉子,还要形成阶梯状的掩护突击态势,这尼玛能看到人? 看不到人就对了,真要是人挤人人挨人,那不是等于告诉敌人的机枪手随便招呼么?战场上可不是拍电影,没有上帝光环,一颗手榴弹的杀伤半径在十米左右,一发60迫击炮弹杀伤半径超过15米,一发3英寸(76毫米)级别野炮或者山炮的杀伤半径超过20米,至于重炮那杀伤半径在40米以上,真要抱团冲锋,真心是送菜的。 实际上图哈切夫斯基拟定的这个冲击宽度都太窄了,根据后来战斗和演戏的结果,冲击宽度再放宽一倍才算合理。 不过保持相对比较窄的冲击宽度并不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失误,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其实也知道这个宽度还显得太窄了,可是继续拉开距离指挥作战就成了大问题。 一个排五十到六十个人散布在三百米宽的正面上,哪怕排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