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78 初次交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8 初次交手 (第6/9页)

产型的米格-1在1936年十二月中旬在莫斯科下线,截止到一月底,一共生产了18架。其中的12架立刻装备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其余的六架则被派往了西班牙接受实战检测。

    此时的米格-1使用一台m-105型发动机(12ycrs的国产型,跟原装货相比可靠性稍差,额定功率也没有达到960马力,只有920马力的样子)而且和之前海航选型时的米格-1原型机相比,生产型的米格-1重新恢复了金木结构,原因无非是空军想省钱,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好的防腐蚀性能(额外多说一句,在这个时空,12ybrs的苏联仿制品m-100不会生产了),因为金木结构增重,所以最大航速在490公里左右的样子。

    仅仅就速度性来说,米格-1和bf-109b0半斤八两,不过在cao纵性来说,米格-1就比bf109b0蛋疼了不止一倍。该机以纵向稳定性恶劣而著称。看看米格-1的外形就知道,飞行员座舱极其靠后,虽然到不到改进型米格-3那种飞行员座舱几乎在机尾的感觉,但是在这个年代,这也算是很靠后了。

    你想想,本来后三点式起落架的设计,让机头就高高昂起,导致飞行员观察跑道很困难,而米格-1的座舱还靠后,这就让起飞和降落时的难度成倍加大。尤其这还是一架“静不稳定”的战斗机,纵向cao作十分要命,对于新手而言,这简直就让他们望而却步。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之前的伊16纵向cao纵性能恶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对于大部分能熟练驾驶伊16的飞行员来说,转飞米格-1难度稍微小一点。

    比如说波克雷什金,之前他就在伊16上攒足了经验,转飞米格-1之后,表现优异,也正是因为此,他才会成为首批10个陪同米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