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983_第六百一十六章 最后的莫西干人(最后两天,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六章 最后的莫西干人(最后两天,求月票) (第3/7页)

者,一通慷慨陈词,对电视台来说,站在原住民的角度上,那就属于政治正确。

    之所以用原住民而不用印第安人这个称谓,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印第安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侮辱性。

    介绍完现场情况,琳达就开始采访那些原住民,这里面,也有会说英语的,都用手比划着讲起来。

    从他们脸上的表情,观众隔着电视机屏幕都能感觉得到他们内心的愤怒。

    就是讲的历史有点久远,从好几个世纪之前讲起,估计到天黑也讲不完。

    这些原住民也挺有意思的,有人讲,旁边人也不闲着,取出来本民族那些非常古老的乐器,呜呜咽咽的,在旁边吹奏,就跟伴奏似的。

    他们手里的乐器,有笛和排箫,也有类似埙的奥卡里,还有丛林鼓等等,声音辽远苍凉。

    即便是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吹奏起来,也仿佛把人带进了苍茫的大森林。

    再联想一下这些原住民凄惨的经历,乐声听起来就更显得悲怆苍凉,叫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一种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现场之中,刘青山也觉得鼻子发酸,而他身旁的张大姐,已经低低地啜泣起来。

    还有老崔,也眼圈泛红,他们这些搞音乐的,都比较感性。

    老崔使劲抽动一下鼻子:“我们真应该做点什么!”

    “你能给他们土地吗?”张大姐不满地反驳着,带着浓重的鼻音,估计是刚才揉的。

    刘青山忽然开了腔:“我们确实给予不了他们粮食和土地,但是我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向政府向全世界发出呼声!”

    “老板,不能去,咱们要是跟着掺和,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张大姐别看平时大大咧咧的,但是在关键问题上,还是拎得清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