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_139 王振把柄(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9 王振把柄(二合一) (第6/9页)

规模,只是这样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将增大。毕竟如今还未到隆庆开关的年代,海外走私可是重罪,一旦被官府察觉将面临水师的围剿。

    另外就是倭奴jianian诈信用较低,难以保证他们不会生出“黑吃黑”的想法,福建矿工在海上并无力量,等同于只能挨打不能还手。

    听着许逢原的描叙,沈忆宸面露难色,确实所说的都是比较棘手问题。

    想要保证海外贸易的利益,所倚仗的无非就是船坚炮利,想要得到倭奴的臣服,就得把剑锋抵在他们脖子上。

    如今距离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才过去短短十来年而已。宝船图纸什么的,应该还保存在档案库中,并且制作船只的工匠都存活于世,想要再复制下西洋的盛况并不难。

    难点就在于,如何做到说服满朝文武官员跟皇帝。

    要知道郑和下西洋更多在于国力展示跟政治意图,维系庞大的船队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撑和消耗,纯属一个亏本买卖。

    想要改变朝局的观念,首先就得赚钱,什么儒家的仁义道德都放一边,进行资本主义的血腥原始积累。这点只有位高权重之人去强行推动,自己目前远远达不到这个层级。

    没办法做到上层的转变,从下层起步私自造船也不太靠谱。

    造船工业可不像深山老林里面挖矿那般隐秘,必须得有固定的场所跟良港,还得有足够的原材料和工匠。这般大张旗鼓的行事,如若上面没有保护伞罩着,恐怕是嫌命太长。

    “暂且先隐忍下,与倭奴进行小批量多次的贸易,不要怕麻烦。”

    思索再三,沈忆宸也没有想到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在现有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