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4章 如此凶残的火炮 (第4/13页)
有关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火炮发展,张准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出来的很多见识,也可以让别人感觉到非常的新鲜,非常的有趣,从而深深的记忆在自己的脑海里。 这一点,对于在场的工匠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张准的话,就等于是在他们的面前,举起了一盏引路的明灯,他们只需要顺着灯光摸索过来,就能顺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没有这盏明灯,他们甚至连方向在哪里,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实上,张准要说的,的确是自己关于火炮的一些所见所闻。在感觉红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滞以后,张准有必要,帮助在场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出路,引导他们跳到别的轨道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必要钻死胡同的。 其实,火炮的发展,不应该是只有红衣大炮一条路的。红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种,因为它恰好传到了中国,所以才会被中国人熟悉。实际上,在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火炮之外,还有更多的大炮类型。只是,这些大炮并没有传到中国,没有被当下的中国人知道而已。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迅猛发展。十四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十六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可以达到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十六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类似后世的迫击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所谓的霰弹,在海战的时候,就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