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35 (第1/4页)
岁爷都想了什么?有什么新想法吗?” 杨厚照眼珠转了转,看着棚顶道:“还真有,阿昭,朕提议给官员涨俸禄,感觉还真有几个人支持朕了。 可是朕看王安石的变法,比如青苗法的借贷制度,想法很好,碰上灾年,百姓如果没种子下地,可以用青苗向朝廷接待。 然后秋收换上本金和少许利息,在京郊附近实施的也很好。 但是到地方就不行了。 有的官吏贪赃枉法,为了政绩逼着农户借贷。 还有农户真的想借贷,但是又不识字,借贷要签字画押,他们要找文书,请先生来签这个契约,这是一笔钱,然后官员卡着不放贷,要收受贿赂才给贷,这一系列下来,都快成了高利贷了,可是这还不算晚,秋收的时候因为农户不识字,所以在契约上还能做手脚。 最后成了官吏剥削老百姓的手段,闹的怨声载道。 所以啊,再好的制度,没有好人去执行都不是好事。 朕最担心的,别朕这边给他们长了俸禄,那边他们还敷衍朕,那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亏大发了。” 改革一个不成就是祸害。 李昭之所以提出要给官员涨俸禄,就是为了避免祸害。 王朝的官员工资实在太低了。 如果只是养家糊口,或许勉强可以度日,但是官和吏是不一样的。 官是朝廷养的,吏是官员自己开支养的下属。 官员办事总不能一个人吧? 像大理寺卿手下的师爷,衙役……这些人都是吏。 朝廷就那点俸禄,能养得起这些人? 养不起人,官员就没办法办事。 所以有人说长江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