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7章 (第1/3页)
清朝。 蒲松龄的身体微微前倾,一只手轻抖着按在书案上,颤巍巍支起身子来,他的脸上有欣喜、有动容、也有几分感怀。 科举落败,他隐于书斋作些志怪杂说,将一腔怨愤、满怀奇思宣之于花妖狐鬼的世界,“一书而兼二体”的尴尬他不是未曾思量过,却仍执意而为,只为我口写我心,而后人不仅传他杂书,还充分肯定了那点“不伦不类”,听来怎不令人震动? 文章或许写心,只出自个人,但它的价值却难免要他人承认。蒲松龄目光涌动,压抑着激动道:“鲁迅何尝不是我知音啊……” 另一边。 纪·没上教材·昀:谢邀,不用专门拿出来扎我的心,以后会谨言慎行的。 唐朝。 白行简等人眼前一亮:“以传奇笔法而写志怪?蒲松龄果真是个独具匠心之人!” 文章一事,贵在推陈出新,他们的传奇之于六朝志怪,何尝不是一种新变?变则通,通则久,为文之道,亦是如此。 另一边,传奇名家李朝威对蒲松龄的创新之举就更为欣赏了。他正作了篇柳毅与龙女的故事,其中讲龙女受难,洞庭奇异,颇具神异色彩,不似寻常人事,说不定那蒲松龄是从他这里得到了一二启发呢! 北宋。 接受能力极好地苏轼也跟着点头:“匠心独运,方是宗师魄力。” 明朝。 施耐庵面无表情地木着脸:虽然但是,一定要在这里夸《聊斋志异》么? 有点理解上一课里杜牧的感受了。 【章回体,是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历史故事比较长,不能一次性讲完,就会分好几次,说书人为了留住听众,则会在最精彩的地方断开,所谓“欲知后事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