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78【煎熬】 (第1/6页)
卢象升很累,身心疲惫。 不管是原有历史,还是这一个时空,今年都有是否议和的大争论。 但战和之争,在清军抵达北京时,就实质上已经结束。 兵临城下,还议和个鬼啊? 满朝君臣再怎么智障,也不会幻想满清打到北京还能议和。 历史上,卢象升、杨嗣昌、高起潜的矛盾核心,并非《明史》所写的主战与主和,而是战略方针完全不同! 卢象升属于“主战派”,主动作战,伺机歼敌。 高起潜属于“避战派”,囤积重兵,消极防守。 杨嗣昌属于“稳战派”,分兵守城,切忌浪战。 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指望满清抢完就走。唯一的区别,是高起潜完全不敢打,杨嗣昌在十足把握之下愿意打。 为了阻止卢象升冒进浪战,杨嗣昌甚至故意拖延粮草供给。 “督师,粮草快不够了!” “再派人回去请粮。” 卢象升不但在跟满清作战,还在跟身边的文官武将作战。 即便杨嗣昌调离北京,情况依旧无法改变。 因为高起潜不愿打野战,卢象升麾下将领也不愿打野战。于是,前者克扣粮草,后者阳奉阴违,以此来逼迫卢象升不要乱跑。 像王朴这种将领,统兵八千,关键时刻很可能不战而退。 对于边镇武将来说,即便整个北直隶被抢光了,只要不被满清打下北京即可。百姓被烧杀抢掠,这事儿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部队。 保住了部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