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章 禅让 (第2/4页)
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 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 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 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五子之歌中体现的民本思想,是华夏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华夏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与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释义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与清华简之厚父中的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的民本思想一样。 其他体现民本思想的还有如: 尚书虞夏书,皋陶谟兴五教、定五礼、立九德、亲九族,坚持公正,刑教兼施等。 如五教的内容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皋陶的民本思想被夏朝君主做为重要的治国典章并实行,使得国富民强、天下大治。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西河学派的创始人子夏在春秋谷梁传中说:民者,君之本也。 西汉著名政论家与文学家贾谊: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 唐太宗李世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所以,这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