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任我行之二_第142章:明朝火器沿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明朝火器沿革 (第4/5页)

交战时的沉船舰炮。

    此大威力火炮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其原型是欧洲在西元1600年造舰用长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远,而且还不容易炸膛。对于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最重要环节,其次就是安全性了。

    依据当时西方同类型火炮数据,“宁远之战”所用的这一批红夷大炮,有效射程都为一里路以上,最大射程不到三里路。后来,“红夷大炮”又经过不断改进,使平均有效射程达到三里,最大射程到了五里多。

    其中,多数的红夷大炮的炮身长度在一丈左右,口径为三、四寸,但重量却在2000斤以上,为铁铸。

    而“万人敌”则是一种大型爆炸和燃烧式武器,重约80斤。按《天工开物》的记载,“万人敌”出现时间应当在“天启”末至“崇祯”初。为了安全搬运,此物一般为木框内装“泥壳炸弹”,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

    所谓“泥壳炸弹”就是将黑火药与石块、瓦片等装进陶罐中,点燃“导火线”后用投石机远远抛出伤敌。另外,有用棉被内卷或稻草包裹的大型陶罐、坛子、瓦缸等塞满黑火药和石块、石灰、瓦片,名“万人敌”。

    也有说法认为这种火器是用泥制成的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晾干后装填火药,并掺入有毒物质。当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抛到城下,火焰会四面喷射,并不断旋转,烧灼敌军,但威力远不如爆炸了。

    因为“万人敌”制作简单,取材又方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