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任我行之二_第215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5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1/8页)

    上回讲到崇祯帝借“灾后重建”强势推出“新政”,立刻遭天下“藩王”反对,却不知另一时空已早有案例。

    在另一时空,当朱元璋在江苏南京站稳脚跟并建立“明朝”政权时,却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同时反而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受着超高的福利待遇。这就是明朝与其他朝代的不同。

    这些皇子皇孙们不受官府管制,不被律法限制,而且地位高崇,就连普通的王公、大臣们见了他们,也都要“伏而拜谒”。尽管明朝“藩王”们在“靖难之役”后被皇帝禁止互相串门和进京面圣,但生活不受影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们能一直保持生活富裕,不惜恢复了“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希望这些“宗亲子弟”将来能通过血缘关系,共同“夹辅皇室,安定天下”。

    然而,朱元璋高估了“血缘纽带”作用,而没意识到“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非“血缘宗亲”,故才会出现儿子抢夺孙子的皇位,后世子孙之间因“削藩”和“立储”而爆发了生死搏斗,彰显了政治的本质。

    所谓“社会性”就是“阶级性”,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和“统治阶级”内部间的权力争斗。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寇”,说明权力争斗与是非曲直无关,与道义仇恨无关,只在心狠手辣和实力对比。

    这些“藩王”拥有大量良田、土地,既不用纳税,而且能世代相袭。即便如此,太祖朱元璋还生怕后代们过于劳累,于是专门规定只要是他朱家的子孙,从此以后就不能出门做事,只管享受人间清福就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