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1章:搞钱搞出鬼来了? (第3/5页)
屯门”所见到的情境,其实已经是“制度化了”的海关及海港管理。 经过明朝地方官府规划后,珠江口的海港管理已十分有秩序,且各国商船抵达后,便被安排靠泊指定的湾澳,比如来自马六甲(马来西亚)的商船就停泊在“屯门”,来自暹罗(泰国)的商船就停泊在“葵涌”。 这比起成化、弘治时期“湾泊不一”的情况已大有改善。当外国船泊港后,来自广州的“市舶官”和中国商船随即到来,由官方认可的人组成估价者登上外船对商品进行估算价值。当时,市舶官员在场监督,海关税率是胡椒20%、苏木和乌木50%、其他商品10%,直到估算完毕后,才允许中国人与外国人开始贸易。 外国商船便按税率向市舶官员交纳大笔税金。然后,估价者才以商人身份,把从广州带来的商品跟外商进行船对船的贸易,这其实就是官府垄断的“大买办资产阶级”运作模式,既方便官府收税,也能提价。 正德中叶以前的贸易,都是在和平而有秩序的气氛下进行的。外商、官僚和华商三方都得到了好处和满足,并且初期关系亦算良好。尽管朝廷“海禁”,但贸易被允许,老百姓得到满足,因此也不必去冒险。 当时,在广州的珠江入海口沿海一带走私贸易并不活跃,因为明朝官府对此一直严厉打压。不过,这种和谐的海口贸易,随着“抽分制度”的出现和“常态化”,以及后来贸易量的逐渐增加,再加上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对此强烈反对,导致诸藩来华贸易业受到刺激和影响,甚至慢慢地演变成冲击与挑战。 成化二十三年(西元1486年),占城国王古来回国,就是由“东莞海商”张宣驾海舟二十艘护送回国。这反映出了当时“海商”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