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7章:明朝时期的蒙古草原形势 (第4/7页)
1368年,由农民起义组成的红巾军颠覆了元朝的统治基础,而从红巾军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明朝(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则刚建立并定都在江苏南京,但末代元帝妥懽帖睦尔自中原逃入蒙古草原。 据传说,在明军攻破元大都时,元朝的40个万户中,也只有6个得以成功逃走,余下的或是战死,或最终投降明朝。尽管明朝对蒙古人十分厌恶,但蒙古战士太过重要,因而不能随意屠杀,而是改成招抚。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后世的一些学者便会指出,这将暗示着蒙古草原上有大量人口损失。但事实上,蒙古贵族中的这40个万户并非驻守在蒙古草原而是西南,因此不能认为蒙古草原损失了大量人口。 只不过,这些蒙古贵族部落中的许多人构成了所谓的“云南蒙古人”,并且担心自己会被朱元璋的军队征讨和屠杀,不得不以最快速度改穿汉服和用汉姓,通过学说汉话来掩护自己,防止被明军攻打和误杀。 这就是为什么后世云南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有那么重的卷舌音了,因为他们都是由当时蒙古人假扮的“汉人”,就像东北女真人(满洲人)入主中原后,将原本通行全国的平舌音的南京普通话改成卷舌的儿化音。 好在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带回蒙古草原的人中,大部分是士兵。因此,元顺帝才能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约五六万人。尽管退回了蒙古草原,他仍然将自己视为整个天下的统治者,但他失去了长城以南的地盘。 元顺帝北逃后就撤向斡难河-怯绿连河谷地,因为那里是蒙古人传统的故乡,以此来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