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2章:天下震动 (第3/7页)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就好比崇祯帝不想被“东林党”控制的朝廷架空,不得不频繁换相,但却进一步引发朝局动荡。 崇祯皇帝刚即位时,卧榻之上还只有辽东一头“猛虎”(后金),农民军尚未形成气势,只要集中精力对付皇太极,即使收复不了辽东,至少也能将八旗铁骑挡在“宁锦防线”之外,局面必定也还没那么糟糕。 但是,为了开源节流,征集辽东粮饷(辽饷),不少驿站被裁撤,而“辽饷”和“练饷”反倒是同时加征,再加上连年大旱,蝗虫漫天,使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加入农民起义军,这就导致财政局面更加被动。 后来,不仅是辽东有战事,而且关内的农民起义军也不安宁。由于“三饷”开支越摊越大,使得更多贫苦农民破产后自动成为“流氓”并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公开反抗朝廷,如此往复,终于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时,陕西、河南、湖北很多地方,先是农民起义军来一波折腾,紧接着便是朝廷派来的官军再来一波折腾,打生打死,烧杀抢夺,真可谓是赤野千里,民不聊生,俨然一副当年曹cao写的《蒿里行》惨状。 崇祯皇帝越是急于剿灭关外和关内的两股势力,其财政情况就越糟糕,而底层百姓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越多,沦为起义军的“流氓”们逐渐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专门打杀劫掠明朝各地藩王,而且不可遏抑。 那么,或许有人不禁要问到,大明王朝的经济状态真的糟糕到如此局面了吗?难道朝廷真的穷死了? 其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