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轼回朝篇 (第2/7页)
夫一族,把底层人民死活看得一钱不值。公开声称下层人的存在,就是为保证士大夫的生活快乐…后来在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城东那块坡地耕种后,他心灵返本了。本是自然之子。怎能再重蹈泥潭? 于是乎,这一路上,沿途各级官员变着法的给苏轼捣蛋,让他行无车、居无所、病无药,目的超简单,就是通过折磨他,向章惇示好! 历史上基本没人能从海南岛的流放地活着回来。苏轼过海时的心情是悲凉的,这不仅仅是生死问题,更是尊严问题。中国不像西方,漂洋过海探险是种荣耀。是强大的男人才敢做的游戏,如能在这过程中杀人放火、带回满船的金银珠宝、美女奴隶,那么就更完美了。但在中国,出海是不名誉的。父母在,不远游。因还要每年祭祖的。一旦死在外面,难免要做个不孝之人! 自古杀心惨于杀身,苏轼有何大罪?不过是些意气之争,居然被逼迫到这步田地。1097年闰2月,苏轼过海,开始了长达3年的昌化之行…这3年是苏轼人生最困苦的一段,也是他生命光芒绽放得最饱满、最充实的一段。苏轼终于在那里有了自己的家。可生存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单只一场秋雨后,他居然在床帐里发现了足有1升的白蚁… 平时生活更不用说,日常的米、面、酒、糖等都要由惠州方向从海上运来。这样一来价格昂贵,苏轼买不起。二来供应量太小,一旦海上起风下雨。就只能挨饿。这时苏轼年过花甲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营养不良,毁了他的健康,他和他小儿子苏过都形销骨立、瘦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