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_苏轼回朝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轼回朝篇 (第3/7页)

脱相…

    无可奈何,苏轼苦中作乐。想起了一传说,不禁哈哈大笑。那是晋武帝时期,全中国人都在挨饿,某人头晕眼花,摔进一大地洞里,他看到洞里有乌龟和蛇,每当阳光灿烂时就伸头到洞外,像是吞咽阳光,他有样学样,居然身体强健,比吃了米面还要好…想到这,苏轼向小儿子一笑:过儿,我们也这样吃点阳光吧…

    这就是坡仙的精神内核,面对困境,甚至是必死困境,不咒骂、不消沉、不悔恨,就像一英雄曾说过的“死亡向所有人微笑,人所能做的就是向死亡还以微笑”在酷厉面前低头的是懦夫,回报以怒吼是战士,但仍落在了下乘,因受到了对方影响。像苏轼这样,仍保持微笑,保持住心灵深处活泼灵动的光芒,不让它灰暗、不让它暴戾,这是种别样的骄傲——让美丽的永远美丽,天上的雨水绝不会因落在地上泥潭而失去它本来的洁净…

    不断的折磨,让苏轼的光芒更明亮,他被贬得越远,离民众的心就越近。在他南迁路上,有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是历朝历代从所未见的高情传说…

    他被贬到惠州时,苏州定慧寺长老守钦派弟子卓契顺步行数千里来探望他。多年老友、隐士吴子野不顾年老,舟车劳顿,赶来陪他住了几个月。贬到儋州后,吴子野,73岁高龄的眉山老乡巢谷,杨济甫又渡海来访,陪他渡过最初几个月的艰难时光。潮州人王介石一路追随,像仆人一样帮助苏家生活,连盖房子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更有很多各地学子,向他请教学问,其中以海南人姜公弼的事最著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