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_苏轼回朝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轼回朝篇 (第4/7页)

 海南岛太偏了,识字的人都少,怎能论到文章呢?直到宋朝立国近140年,仍没出过一个进士。这实在是没法,学问是讲究传承的,就算是不世出的大天才苏轼,也得有出色的先生给他启蒙。

    姜公弼自学成才,等到需要拔高时,上天赐福,把苏轼贬到了他家乡。苏轼耐心地指点他,临别时在他扇子上题了首诗——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写完这两句后,突然收笔不写。姜公弼不解,苏轼说“候汝登科,当为汝足”多年后,姜公弼终于金榜题名,可惜那时东坡已离世了。他不远千里,到许州找到衰老的苏辙,苏辙在扇子上为兄长补足全诗——生长芸间已异方,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坡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使信东坡眼目长。

    这首诗见证了海南岛第一位进士的成功之路,由八大家中苏氏兄弟合力完成。

    以上的事很阳光,让人很佩服。似这就是苏轼的精神内核了?但如只是这样,那么苏轼就只是个精神胜利法的大师,在逆来顺受里让自己不哭出来罢了。何来伟大呢?

    苏轼从没放弃希望,他一直怀念北方、坚信着自己定会回去。被贬昌化3年后。某一天苏轼若有所感,对苏过说“吾誓不做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为此,他洗砚焚香,向天祷告,书写自己平生最得意的8篇赋。如一字不错,即有北还之望。那一天,65岁的苏轼凝神专注,挥毫泼墨,8篇名赋一一写就。居然一字不错!苏轼大喜,吾归无疑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