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3 问题多 (第6/9页)
定音,海军航空装备的更新是大势所趋,不过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还需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在研制什么样的新式战机上,海军航空派内部也有争论。 一部分人认为现有的伊15和伊16性能就很不错(在当时那个年代,纸面上的性能确实算不错),认为航母上的战斗机完全可以用伊15和伊16的海军版。 不过李晓峰却不喜欢这种搞法,哪怕这种搞法能很快得到新式战斗机,也更加经济,但他就是不喜欢。 在一艘航空母舰上装备两款战斗机,这不是有病吗?一直以来李晓峰就对空军的思路很不看好,按照空军的想法伊15偏重于盘旋格斗和伊16的速度更快用于截击,这两种战机搭配战斗将完美的应对任何挑战。 可实话实说,这么搞真心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更何况在伊15和伊16生产的初期,因为m-25发动机生产不过关产量也极其有限,只能先用功率更小的m-22凑合,结果导致飞机性能下降很多,根本就形不成所谓的配合作战优势。 而且伊15和伊16的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设计的飞行器都特别擅长抠数据,波利卡波夫在苏联航空业比较落后的前提要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不可避免的就要牺牲一些性能,也就是俗称的走偏锋。比如说伊-16,这货一度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的战斗机,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cao作性很不理想,跃升时很容易进入螺旋,新人往往很难cao作好伊-16。 不光是伊-16,后来以波利卡波夫伊-200为底子设计的米格-1和米格-3都是那种某些性能相当理想(比如说速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