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5章,不同的科举制度 (第2/4页)
。 但徐伟这次的科举不同,他在幽州,并州,冀州三州同时展开科举,每州录取的人数超过了上千人,也就是说这一次科举就要录取3000多人,就考这一次,后面也不会有什么乡试,殿试。 徐伟科举不是为了选拔精英,而是想要选拔出做事的干部,这些人即便选拔出来了,还要培训观政,而且即便为官也是村长,乡长这样的基础官员,大乾的地盘上3000多个村长,乡长还是可以轻易安排的,想要一步登天成为天成为县令,在大乾这里根本不可能。 但徐伟这里没有官吏的限制,只要做得好,村长乡长照样可以成为县令郡守,这样就不会选拔出一些不通政务的官员,因为他们都是从基层当中拼杀出来的,而且这样大规模的录取,也降低了科举的难度,这样更加难以垄断科举! 其实不管是在宋朝还是明朝,到了后期已经有许多家族开始垄断科举,什么一门七进士,九进士,甚至出现世代官僚的家族,这就代表科举制度被垄断,普通的百姓已经难以进入官场了,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整个帝国就变成了一滩死水。 但徐伟降低了科举的难度,垄断科举就更加艰难了,考上了只是最基础,真正艰难的反而是以后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不是说不会出现官僚家族,但这比原本的科举制度垄断起来更加艰难。 而考试的内容也同样不同,徐伟也不可能考什么儒家六经,或者其他诸子百家的经典,因为这就是在给门阀士族他们的人开后门。 徐伟自己也清楚,就凭他培养了不到10年的泥腿子,考这些内容怎么可能考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