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_第636章 朝廷要南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36章 朝廷要南迁? (第7/11页)

京师被包围,钱粮运输、信息沟通等方面都出现很大的问题,导致全国的战局,都发生了被动。要是放弃了北京,就等于是抛弃了这些被动。如果明国的神经中枢是在南京,就可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进行调动,不需要慌慌张张的,乃是急中出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除了战争的原因,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北京周围的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必须依靠江南的漕运。漕运花费的成本很高。江南收购粮食,一石粮食只要一两五钱银子左右,漕运来到北京,至少要二两银子,凭空就多了五钱。

    不要看每石粮食只是增加五钱的成本,积少成多啊!日积月累下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想想京师的上百万人口,还有辽东、宣大等军镇的兵员开支,都全部需要通过漕运来进行。这得是多大的一笔开销啊!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都耗费到哪里去了?漕运就占了很大的部分。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算,朝廷每年花费在漕运上的银子,绝对不会少于一百万两的。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一百五十万两。这也是漕运总督如此抢手的基本原因,那可是一等一的美差啊!只要从中动一下手脚,中饱私囊,私人的腰包,就好像吹气球一样的鼓胀起来了。

    这笔费用,还不算疏通河道,开拓新河道的费用。如果算上这些,那漕运的开销,就更加大了。明国朝廷的财政,本来就是入不敷出,要是可以节省这一笔开支的话,财政肯定会宽裕不少。因此,从财政的角度来说,南迁也是比较划算的。

    而且,江南的漕运,很容易被切断。尤其是日后张准控制了山东,漕运被切断的几率更大。漕运是北京存在的命脉所在,一旦漕运被截断,北京乃至是周边的地区,就会慢慢的枯萎,最后完全灭亡。没有了漕运,就没有了北京,乃是北国,这几乎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