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一九 弓箭行人各在腰(10) (第2/5页)
的可能性,也的确有人真的付诸实施。 其实对于寻常小康之家而言,送次子或者庶子去读军校是最好的选择,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又能获得教育,毕业之后就能入仕,简直是国子监的待遇。 当永王从军的热议渐渐平息,深秋的气息也渐渐来到了京师上空。就在人们在庆祝收获的时候,新的舆论炸弹爆炸了。 原大都督府总训导部少校训导官李邦发自愿退役,被委任为顺天府府丞。 李邦发原本只是希望借助家族势力取得一个地方知府的职位,好让他在本府推动“汉社”理念。谁知道这件事惊动了皇太子殿下,亲自关照吏部,实授顺天府府丞。 虽然从一把手变成了佐贰官,但顺天府本身的地位与外省的参政一级。全国各府的长官都称为知府,惟独顺天府长官官称府尹。其他各府的佐贰官为同知,顺天府的佐贰官为府丞,由此可见一般。 “一个少校竟然可以转正四品的文职!这还有体统可言么?这让天下读书人何其心寒!” 这种论调并非某个人的一家之言,而是代表了从京中到地方的许多人。 试想一个仕途顺畅的读书人二十五岁释褐——这已经十分不易了,如果没有选为庶吉士,则要观政一年,然后授予实职。一般而言实职是在七品,三年一考,三考考满能做到一府黄堂,也就是四品上下。也就是说起码要经历十年宦海风波,且异常通达,没有任何波折,才有资格成为顺天府丞。 李邦发才从军几年? 这不是捷径又是什么? 世上最不公平的事并非捷径的存在,而是别人有捷径,自己却没有。 当这个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发出怨言:天子如此轻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