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第3/6页)
以大明立国为标准,你就不能再拿汉唐和宋来打比方,就要直接写……明以何立国作为你的基础论调。 一般文人当然是推崇以文立国,把士大夫的地位推得高高的,但这是考官出题的真正目的? 若是转为中庸的腔调,文武并举,就会将题目的议论方向带到中庸上。 这就是策问中最典型的题目考察方向,需要“预设前提”,不管是以文还是以武立国,都要讲一个先决条件,也要讲情况之发展,会试考题中遇到策问题目,那是要讲辩证唯物主义的。 朱浩的议论方向,索性就以“太祖以鞍马定天下,驱除鞑虏”作为点题的开头。 朱浩要阐述的观点,以武安邦,以文教化世人,虽是并举,却以武为先,这是朱浩真实想法的写照。 你光靠文来立国有个屁用,不管是外夷入侵,还是国家内部出现动乱,你靠嘴巴能把问题解决? 最终还不是要用到武力? 读书人不爱听这些,但读书是为了教化世人你不能不承认吧?战场上杀敌不能靠四书五经也要承认吧? …… 二题问“天时周礼”。 三题论“礼乐安民,服化百姓之道”,提到几位先贤的论调,有点像是唐寅在弘治十二年吃瘪的“四子造诣”考题,这大概也是策问题所定的一个基调,就是在第三题上拿出一些先贤的说辞,以此来论一個有关圣人治国方向的题目。 但这次因出题方向浅显,不像程敏政那么头铁,非要炫技卖弄,题目算是中规中矩,不会让考生找不准下笔点。 前三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