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 (第3/6页)
。” 孔子讲这一段时,可说是非常符合中庸之道。 一般来说,你学无止境,达到“至善”的标准,对人世间种种规律和人情世故都能参透,也明白万物变化的道理,总该明了中庸之道吧?对不起,孔子说了,你是智者、贤者,你理解不了中庸之道的高深。 朱浩有种“这他娘的是在说我”的错觉。 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朱浩觉得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祸害人的思想,逼着人从至善往“亚善”,甚至往平庸的路上赶,人不追求至理,只追求中庸,说好听点这样方便你在人世间立身处世,但这恰恰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像朱浩这种天生没有皇权至上思想的人,不会接受被人愚弄,为了在人世间生存就要各种委曲求全。 当然说“愚者不及”,那就更好理解了。 你笨,理解不了,就没有资格达到圣人所言的“中庸”,在圣人看来,人家的思想还是很高端的,不是下里巴人能奢求。 问题来了。 意思谁都明白,可怎么论述呢? 论中庸之道? 可问题是,题目是让你论为何会出现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的原因,仅仅是聪明人和笨人各自因为超出了认知,不能达到一个上下几何数的范畴,所以被摒除在外? 再或是这世上过于聪明的人和过于愚蠢的人太多? 更重要的是,你不知道张邦奇心中是怎么想的。 朱浩就要好好研究了。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