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17 发动机之争(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 发动机之争(下) (第3/9页)

优势发挥出来,比较成功的am-38液冷发动机大规模的装备给了伊尔2这种其实并不太需要液冷发动机的机型,而迫切需要am-35的米格3却只能站一边干瞪眼。

    尤其是在增压技术方面,苏联不是一般的烂,大规模应用的都是机械增压,幸亏对手德国人也没有高空战略轰炸机,大部分空战都是双方攻击中低空的斯图卡和黑死神引发的,让苏联碰上美帝的b17、b29机群,真心是没辙。

    这种局面肯定是李晓峰不愿意看到的,总不能让苏联的高空战略轰炸机不带护航就勇闯德国防空森严的腹地吧?那几乎等同于作死。

    在李晓峰的提醒下,阿尔克斯尼斯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想要将红色空军打造成一直战略力量,那么拥有出色高空性能的战斗机和截击机就必须要研发。

    在空军的强烈需求下,设计师们自然也要行动起来,一番比较之后,为了满足高空性能,风冷发动机自然是不够看的(比如b-29的莱特r-3350空冷发动机就相当的不可靠,战斗负载下很容易过热,换用普惠的r-4360的b-29d才解决问题。)

    设计师们经过一番比较,普遍认为气冷发动机不管是应用机械增压还是涡轮增压都比较麻烦,从长远考虑,一款功重比比较高而且已经应用了增压手段的液冷发动机发动机(12ycrs用了两级机械增压)自然是很有引进价值。这不光是能给性能不达标的am-34以借鉴,还能获得成熟的机械增压系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老牌设计师,尤其是波利卡波夫这样的元老设计师来说,液冷发动机更符合他们对高空高速的追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