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5 发动机之争(上) (第5/9页)
发动机,那么用空冷用星型发动机更实在。在这个功率密度下,一般不用什么冷却手段气缸也能承受,采用星型布局虽然迎风面积大一点儿,但是生产简单,省掉了死重的液冷设备,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功重比。 并且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液冷设备因为故障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毁,那么发动机很快就会因为过热而罢工,到时候飞机真心是立刻变板砖。 而空冷发动机就不担心这个,从二战实战结果也能看出,空冷发动机确实耐cao一些,很皮实。比如法国的一架使用土地神—罗纳14n空冷发动机的mb.152战斗机就有一次被干了360个窟窿还飞了回来。换做液冷发动机,估计是非歇菜不可。 比如苏联早期就引进了美国莱特飓风sgr 1820-f-3和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v1发动机,苏联的国产代号分别为m-25和m-22,这两款就是星型发动机。根据苏联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反应,两款发动机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防莱特飓风的m-25,评价颇高(要知道苏联版的m-25因为工艺不达标比美国原版还要差一些)。 而现在按照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规划,将要发展一款新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和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这两款轰炸机将装备同一种引擎。而根据中央流体力学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双发中型轰炸机还是四发重型轰炸机,要保证足够的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就必然需要一款大功率的发动机。甚至言明这款发动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千马力级别,并保证未来还有充足的升级潜力。 那么苏联当时的工业条件能研制出这么大功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