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15 发动机之争(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5 发动机之争(上) (第6/9页)

的发动机吗?答案是不能!

    这么说吧,前面提到的那个山寨版的m-25,功率就只有750马力,至于m-22更是只有可怜的480马力,尤其是那个m-25是1933年苏联能拿得出最好的发动机!就这个最好的m-25离要求都有250马力的差距,而且这个m-25要大量用于i-16,根本没有富余的产能留给轰炸机。

    于是乎,新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刊用的动力,怎么办?

    感谢1929年的经济危机,感谢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上台,这让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受的阻碍要小得多。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都愿意提供新式发动机的全套技术给苏联。而这时候轮到苏联人头疼了,有时候选择太多了也是问题。在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动机中该选谁呢?

    反正一番挑选和衡量之后,苏联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立足于已经引进的美国和英国技术,在本国研发一款大功率发动机,虽然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首先不管是双发还是四发轰炸机的需求都不那么急切,没必要花那些外汇浪费钱。

    而另一种意见是,国内的技术还是太单薄了,立足于现有技术,弄出一款刊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天知道要多久,万一研发不顺利,那不是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吗?

    持有这种意见的是李晓峰以及老牌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这两人一致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搞自研可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上面。而且李晓峰根据二战中后期的经验,认为空冷发动机在追求更高的高度和速度时,是力不从心的。他认为有必要引进一款先进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